毛髮與骨灰/牙齒在玻璃中,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景
《毛髮與牙齒/骨灰混合入琉璃後的效果分析》
在玻璃創作中,將紀念物置入琉璃是一種情感承載的方式,而材料的性質直接影響成品的美感與結構穩定性。本文將分析兩類常見材料”毛髮 “(包含鬍鬚、指甲、蛻皮等)與”牙齒 “(不含骨灰,但視覺與物理反應類似)在高溫燈工玻璃中的表現與影響。
一、牙齒(或骨灰):白砂狀殘留與散光效果
我們強調:TOQ 從未使用骨灰,也不接受骨灰委託。但為了說明材料行為,這裡以「牙齒」為案例。牙齒本質為鈣磷構成,與骨骼近似,因此在高溫玻璃熔融過程中,會留下不溶解的白色砂粒狀殘留。這些細砂會在球體中產生明顯「混濁斑點」,部分顆粒在氣泡夾層間造成折射,使玻璃透光度降低,導致我們能夠清楚看到殘留下來的小白點。
圖1:夾取牙齒細粉,進行份量控制。
圖2:牙齒研磨後呈白砂狀,準備置入玻璃。
二、毛髮類材料:氣泡群的視覺紋理
毛髮、鬍鬚、指甲、蛻皮這類有機物在 1000°C 火焰下燃燒,會轉化為氣泡狀殘留。這些氣泡大多呈球形或不規則線條分布,視覺上如夢似幻、輕盈飄浮,在適量控制下具備良好通透感與象徵性意涵。然而,若置入過量,這些氣泡之間的玻璃牆壁會增厚,導致結構張力不均。
圖3:毛髮置入後形成氣泡,作品通透度高,氣泡錯落如星。
三、置入比例與風險分析
不論是毛髮或牙齒,置入量皆須精準控制,否則將出現以下三種物理風險:
1 ) 透光率降低(混濁):異物過多會導致玻璃失去通透感。
2 ) 氣泡密度過高:氣泡與氣泡間若形成過多壁面,會產生結構脆點,提升碎裂風險。
3 ) 降溫不均勻:異材質會改變整體導熱與降溫速度,造成作品熱張力分布不平衡,易碎。
👉 引致玻璃渾濁和透光度降低的原因,正是使用過量的毛髮類材料或牙齒(或骨灰)。這點在創作初期必須嚴格測試與評估,並保持對「情感表現」與「物理穩定」的雙重平衡。
四、創作選擇的哲學:以生命溫度取代骨骼殘留
我們選擇毛髮,是因為它保留著生前的溫度與陪伴的痕跡。
相較於牙齒與骨灰帶來的結晶沉澱與技術風險,毛髮在技術與情感表現上都更具「輕盈的紀念性」它來自生命過程,不屬於死亡的分割。
這也是 TOQ 堅持不使用骨灰的創作理念:
「我們不是製作遺物,而是創造記憶的載體。」
————TOQ————
📖 延伸閱讀:
為什麼我們不使用骨灰?四個文化視角
毛髮琉璃中的紀念物質:溫柔與敬重的藝術融合
更多文章: